谈恋爱真的就是一个很好的真诚的面对自己内心的时机,恋爱谈到最后你会发现问题的核心跟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本没有太大关系,对方可以很好、也可以很坏,可以是爱你的、也可以是不爱你的,但这些都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在这段关系中照见出一个怎样的自己,然后你才会切实体会到,原来这个世界所有的关系、矛盾或问题,本质都是我跟自己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倘若不谈恋爱,不喜欢上一个人爱一个人,大概无法意识到自己居然有那么多脆弱、自私、怪异、偏狭和不快乐。人在独处时,总容易把自己想得高尚和谦卑,只有当另一个人来到你的生活中时,你才会不断的破坏和重建自我。所有的问题和冲突,本质是你跟自己的内在的问题、冲突。不是要让你发现对方是一个什么人。而是让你发现,我原来是一个这样贪嗔痴慢疑这么多的人。爱人眼里不仅有甜蜜和热烈,也能找寻到失落与不堪。到头来,即便再固执也会发现:自我,终究只是多么小的事,它甚至是流动、不定形的,放弃部分的自我,不见得那么可怕

人总是后知后觉的

打破以往对自己的认知,明白不是因为对方让你内耗,而是因为自己本身匮乏,不完整不圆满,内核不够丰盈自信。

我们每个人所认知的世界是一个被自己用主观感受、认知和滤镜包裹住的世界,亲密关系让你愿意亲手主动打碎这一层层的主观滤镜,并看到一个真正清晰、客观的现实世界。

亲密关系所代表的东西绝不仅仅只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么简单,它没有这么狭隘这么私欲这么浅薄,它是一种更宏观高级的真正清晰的、我们自己跟自己之间的关系

自己跟他人之间的关系,自己跟世界的关系。所以都要爱上镜子里更好的自己。

当你开始对一个人产生了“想要更亲密”的欲望时,其实你心底涌动的不仅是喜欢,还有对自我的试探,仿佛对方的回应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是否值得被爱。

于是你就会在友情里忍不住追问“为什么他总对我有所保留”。爱情里反复纠结“他是否真的在乎我”,

这种欲望像一根透明的丝线,一端拴着期待,另一端劫勒紧了自己的喉咙。我一直觉得,我对人好,以诚待人,别人自然会以诚待我、后来我才知道人性复杂,有欺骗,有猜忌,有背叛和伤害,人心多的是善变,大部分人不是所有真心都能换来真心,

不要把任何个体想象的那么美好,所有的关系都取决于权衡利终之后的选择。任何试图改变别人来满足亲密欲求,本质上是一场对安全感的追捕。我们误以为只要对方多靠近一寸,孤独就会少一分。可现实往往是:你越用力拽着丝线,对方越感到室息那些要求朋友秒回消息的焦虑、期待伴侣时刻陪伴的执念,最终变成关系的裂痕。真正的亲密,从来不是单方面调整距离的游戏、而是两颗心自发共振的频率和灵魂上的共鸣。欲望本身无罪,它是生命的火种。但若将欲望的满足完全寄托于他人的改变便如同把火种交给一阵风,风的方向从不因你的祈祷而固定。

你渴望的亲密,或许藏在你从未正视过的角落:那个总是优先考虑他人感受的自己是否忽略了与自己的对话?

若他始终不愿靠近,也许你需要先练习“一个人也能完整”

若他总是若即若离,或许你该诚实地问自己:“我是否在用他的存在填补自己的空洞”?

亲密感的本质,不是物理距离的缩短、而是两个独立灵魂的彼此映照,

当你停止用他人的回应丈量自我价值时,关系才会显露出它最终的样貌。在这漫长的人生里,我们都在寻找那个能与自己同频共振灵魂共鸣的人。

内核足够完整,便不会对关系投射错位的期待。亲密关系中极大的执看,是总过度强求在对方心中占有特别的一席之地。总想争抢到对方灵魂里足够重要的位置,来安顿自己。最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能被对方深深看见:

好像唯有这样,自我存在的价值才得以被证明。这种过度执着的背后,是藏着对自我很深的否定感的,你把对方放置在自己心里过于重要的位置上。某种程度上也许视对方为救赎,拿对方的存在,填补自己内在的残缺。

一个内核完整而爱着自己的人,内在主体,安放的一定是自己。那是你的心之所在是无条件接纳自己、支持自己、认可自己本然存在的灵魂内核。当她还尚有残缺,不要企图去索取外部世界的存在来填补,她外在一切都救不了你。当自我不再匮乏,对外部世界是不会有过度执念的需求的,只在缘分的安排下迎接命运的一切馈赠,在每一次相遇中,把内在的光再分享给这个世界多一些。这时再反观对方,那些你因匮乏而产生的过度期待,也会自然被消融。

你会明白,对方与你再亲密,他的内核也依然是他自己。一段关系,我们不能试图去改变任何人,要从彼此错位走向重新规整与成长是要经历剧烈波动的。就像一次兴师动众的大扫除一样,经历阵痛是必然的。但那是段好的关系的必经之途。

当两个健全的灵魂爱着彼此,即便不得不暂时别离,可要正在走向各自内在更圆满的道路上,也值得为此感到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