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06-13,文章内容可能已经过时。

这本书的核心是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是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水面之上是外在的行为,那些惯怒耍脾气劳叻对某些事物的上瘾,这些不过都是表面上最浅层的部分, 而隐藏在水面之下的那些更加深刻的感受情感体验内心期待以及被爱被认可的渴望这些才是生命的重头戏 。

水面之下的这些才是塑造人的行为和性格的根源所以或许就会联想到有关于看见的这个命题。

我们常常说爱,常常把爱挂在嘴边

可是到底爱的真切的是眼前这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还是只是脑子里刻画出的一个应该效如此的影子

冰山模式是什么呢?

冰山理论是一个隐喻。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看见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就比如行为、事件或者故事,这些就是水平面以上的部分。水平面的那一条线指的是人应对的模式,亦称为"求生存的姿态" 

而人更大的一部分藏在更深的层次,那是人的内在。人看不见内在,恰如一座冰山只有七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七分之六藏在水面下,分别是: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与自我。

冰山水平面下的第一区块就是感受

这个感受指的是最直接的身体感受,冷热兴奋愤怒等,可是很多人又会经过大脑的加工之后

曲解自己最直接的原始的这种感受,比如说有一个孩子摔倒,他会因为膝盖的疼痛哭可是

父母看到会责他说哭什么,不许哭

他们会用对比以及成人的角度去曲解孩子的疼痛,以至于也掐断了感受流通的那种通道,所以慢慢的孩子也会对自己的感受撒谎

自己的声音被父母的声音或是他人的声音盖过而感受不到自己真正的感受,久而久之可能对于什么是疼痛或是其他感受这样的概念都模糊了。

接着是第二层感受的感受

也就是对于刚刚的最直接的感受又产生了一种评价而后生成的一种更新的感受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是一个人在葬礼上收到了自己彩票中奖的通知,他在收到通知的那一瞬间感到非常开心而后意识到他身处的这个葬礼的场景不应该出现如此开心的情绪,于是他马上叉产生了一种愧,这个愧疚指的就是感受的感受,似乎是大脑在拿一些社会的标准或是好孩子的规矩来为自己的原始情绪量刑

再往下是观点

可能是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或许是来源于过去受过的伤,遭受过的挫折而形成的伤疤,比如说认为达不到要求,等于自己一文不值,对方的沉默等于自己要被抛弃了

然后是期待

这些可能是别人对自己,也可能是自己对自己的具体的要求

比如说到时间了应该关掉电视或是即便对方没有明说自己也应该能够懂得对方的意思,这些期待如果没能被落实或者完成,可能就会让人感受到痛苦,可是往往人会容易分不清这些期待到底是他人要的还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最后潜到了冰山的深处,也就是渴望

这些是爱的最终归宿,人所有的期待、所有的目标和向往被爱、被认可,希望自己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能够一定程度上为了自已做主,如果达成不了这些,很可能就会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也很难再走向最深层次的自我。

人在成长过程中常会受到环境的伤害有些父母常把"期待"与"渴望"混淆,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待,父母的言行常让孩子无法满足渴望: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受不到被接纳,感受不到自由,感受不到生而为人的意义。

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渴望。有的人长久没有价值感没有自由的感觉、没有意义感、不被自己与他人接纳,甚至没有被爱的感觉。

人如果能体验到"渴望" 就能体验到生命力,也能与自己达成深层的理解与联结,所以基于这套冰山理论作者李崇建老师在书里给出了一套沟通心法是不给答案,不解决问题,不讲道理和不问为什么,这些方式看起来可能有一些反常,因为我们习惯的爱都是要给对方出谋划策为对方解决问题,可是这些理智大于情感的沟通方式反倒忽略了水面之下冰山的复杂的其他层次。

很多时候朋友来求助他们心里或许已经有了答案和解法只是想要得到一些情感上的支持而一旦得到了这些或许所有的问题他们完全有能力有想法自己去解决

书里有一个词叫弹奏冰山也就是利用冰山理论去看见与自己沟通的人但弹奏冰山指的并不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救世主架势去为对方解决问题

而是真切的要对对方保持好奇去探索他的内心去了解他冰山便更深的每一层层次了解的越多看见的这个人的部分也就越多

罗杰斯有一句名言:“如果有人倾听于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那会有多美好!"由此看来,对话的前提是懂得倾听,真正的倾听并且好奇:一个人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

对别人感兴趣,才会懂得好奇。关心一个人,或者对人呈现"某种状态"感兴趣,好奇人怎么生活?怎么成为这的状态?这样的应对有用吗?这样的观点怎么来?

好奇这些,就能让人拥有觉察。无论是阿德勒、罗杰斯或是萨提亚,都指出倾听、关心与好奇是让人活出自己的关键,也是心理治疗的最好方式。

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了心防,或者不想联结的状态,常因为"彼此关系中的历史”,或者对方与人互动关系的历史”,亦即"过去对方遭遇了什么,使得关系成为如此"。

改变彼此关系,有诸多方式可行,提问的方式也很多,但是面对这样的状态,最简单的方式是表达。专注而稳定地表达爱、表达接纳,渐渐让对方联结。

最关键的就是先管情绪,再管事;先关注感受,然后再想如何解决问题

或许当水面下的那些复杂的泌涌的感受如悲伤、焦虑、恐惧这些通通被看见,被允许被说出来了,那水面上的那些问题自己就松动了。

在生活里我们好像很稀缺那种被完整接纳的感受好像大家都很习惯伪倾听。

什么是伪倾听?

比如说当朋友对自己讲述一些事情的时候对他说你当时就不应该这样想,或这样做,或者他这个人怎么这样,一顶帽子扣过去,又或者是表达自己的一些焦虑的想法比如 这可怎么办呀,完了;或许就是把这样的情绪又抛回给对方,或者是急着改造话没听完解决方式都已经出来了,比如我要是你我就如何做或者你应该如何做

这些都不是倾听

这些或许对于对方来讲都是制造噪音,反倒掩盖了对方想要表达的真正的自己

书里举了一些例子

比如说在儿子打游戏时对着儿子大声责的父亲,在水面上看他的这些行为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暴君,不由分说的

只要见到孩子有打游戏的这个动作他就冲上去大声斥责可是潜到水面下去看,他在水面之下还有很多不同的感受比如对孩子功课的焦虑对于管不孩子的无力感以及还有一种担忧自己是否能够做好一个父亲的恐惧,而对于被吼的孩子表面上的磨蹭和对父亲的顶嘴在水面之下能够看到是他对于自己的时间有一种想要掌握的渴望

对于爸爸对他表露出的一些斤责他也会产生一些愤怒和对于我自己真的那么差劲吗?那种自我怀疑;两座冰山在水面下相撞击打起的那些表面上的争吵不过是翻腾起的浪花,可是爱,只町着表面的这些翻腾的浪花那无异于是一种鸡同鸭讲

书里还有一对例子

是一对一吵架就会陷入短暂冷战的夫妻,站在妻子的角度来说他是很希望在争吵爆发的时候两个人先冷静一下,冷静10分钟,在这股激烈的情绪过去之后两个人似乎比较容易有更加高效的沟通;可是在这10分钟的双方冷静的时间里丈夫就会一直追问说你怎么了为什么不说话,妻子会对丈夫的行为感觉非常无理取闹,可是探到冰山之下去看丈夫小时候就在有类似冷战的环境里长大妻子的短暂的沉默对他来讲并不是什么想要彼此先平静一下的信号,而是他感受到了自己似乎又要被抛弃直接引爆了内心童年时期就隐藏着的恐惧

如果不通过冰山去层层剥茧了解两个人的内心那或许妻子会一直认为丈夫是这样无理取闹的人,而丈夫就会认为妻子就是一个喜欢冷暴力的人两个人彼此之间是有爱的如果不去看见对方这一份爱就会被这种看不见所击沉

所以真正的看见是爱的深潜,不仅仅是对表面上的那些表层行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而是潜进对方的冰山深处去看看他此刻真正的感受是什么?是愤怒,还是被愤怒掩盖了的创伤或是恐惧,还有支撑他行为的观点是什么?

他心里有怎样的期待?以及最深层的那个共通的渴望是什么?

爱 如果只是在水面上指指点点,修修补补那不是爱是自我感动是一种控制欲真正的爱是要带着勇气和好奇去潜进对方也潜进自己内心可能有些冰冷的深海去看见水面下的带着伤的也最真实的那个灵魂看见他的恐惧、看见她的俪强、看见孩子想要获得的掌控感、看见父母心底深处的一种无力、看到伴侣沉默背后的旧伤痕只有看见才能够理解,而只有理解了才有可能建立深层的联结。

所以下一次在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的时候可以先们心自问一下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看见眼前这个人看见的部分又有多少?到底是看见了那个庞大的水下的世界还是仅仅只看到了水面上的,非常有限的一角

爱的程度有多深或许也取决于看见的有多深